秋分

来源: 互联网 2020-10-22

秋分之前,暑热未去,故多见于温燥。秋分之后,气温速降,寒凉渐重,所以多出现凉燥。当然,秋燥的温凉变化,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。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,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。这两种类型的秋燥临床症状是不同的,在就医时,需请医生对症治疗。另外,秋分以后,是肠道传染病、疟疾、乙脑的多发季节,因此需要多加注意。


秋分


 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

 每年的9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80度,进入秋分节气。“秋分”与“春分”一样,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,此时昼夜平分,不再是夏令时节的昼长夜短。从这之后,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。

 按农历来讲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开始,到“霜降”为秋季的终止,“秋分”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从秋分这一天起,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。

 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,白天逐渐变短,黑夜逐渐变长;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幅度将高于10℃以上;气温逐日下降,逐渐步入深秋季节。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。 

秋分之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了凉爽的秋季,日平均气温降到了22℃以下。自此之后,随着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移至南半球,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。如农谚所说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。

 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。我国大部分地区,包括江南、华南地区(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)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,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,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。在此期间,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,但影响位置偏南,大多影响华南沿海、海南岛,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,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。

 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“三秋”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,特别是连阴雨会对作物造成严重损失。因此,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,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  • 首页
  •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