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基础
“心理平衡”是中国人根据老庄文化中阴阳、宠辱、祸福等思想所独创的一个心理学术语,用以形容一种心理自我调整的过程。在西方心理学中,是找不到“心理平衡”这种提法的。
中国人素来讲究平衡之道,所谓的“心理平衡”就是指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得失、宠辱、成败等,用升华、外化、幽默、合理化等手段调整自身的心态和认知,以求达到一种内外和谐、“宠辱不惊”的平衡状态。
心理平衡并不是指一定要心如平镜,更不能解释成麻木不仁。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,它来源于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,体现了个体的宽宏、远见和睿智。
心理平衡就是通过自我调整,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,使个体能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良好心境,这本身就在心理健康的范畴,更是心理健康基础的基础。
之所以这样说,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。
(1)只有时刻保持心理平衡,心境良好,在对自我的认知上才不会出现夸大或者贬低等扭曲现象,才能杜绝自负、自卑或者自厌自弃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。如此一来,个体才能做到充分了解自己,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;才能保持自爱、自尊、自信、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,做到真正的悦纳自我;才能保持完整和谐的个性,塑造出健康向上的人格。
(2)只有保持心理平衡、心境平和,个体才能正视现实、接受现实,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。只有这样,个体才能更好地处理由自身命运起伏或者外界环境变化滋生的自负、自卑、不满、愤怒、压抑、苦闷、担心甚至敌对等情绪,从而有效预防抑郁、焦虑、自闭、强迫、恐惧、偏执等心理疾病。
(3)只有保持心理平衡、心境平和,才能接受他人,善与人处,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,才能和外界环境和谐相处,而不致产生自闭、强迫、恐惧、偏执等心理疾病症候,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。
(4)心理平衡可以让个体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,热爱生活,善于学习,乐于工作,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度过每一天。
(5)只有保持心理平衡、心境平和,才能在现有境遇的基础上使个体的幸福感达到最大。
❤一种新的所得,往往来自不经意之中。失望的尽头总会有新的希望产生。人生的天空永远不会是晴空万里,人不能左右天气,但能左右自己的心情。生活就像天气一样,今天还是晴空万里,明天也许就是阴雨连绵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