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气功介绍

来源: 互联网 2020-10-18

气功我国传统的养生术之一。历史悠久,流派繁多,大致可分为儒,释、道、医、拳五大流派。但其功法不外是“静中求动”和“动中求静”两大类。包括静功,吐纳,运气、导引、站桩等。均通过调心、调息、调身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,有祛病延年之效。


养生气功介绍


 气功的调息

 又称“吐纳”法、呼吸法。一般分为自然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。

 1.自然呼吸法;在松静自然的前提下,用意志逐步把呼吸锻炼到柔和、细缓、均匀,深长的地步。吸气时,舌舔上腭,将气徐除引人丹田,稍停后,再缓缓呼出,舌尖下落。

 2.腹式呼吸法:有意识地利用小腹的一张一弛,进行呼吸的方法。分逆呼吸法和顺呼吸法两种。吸气时,小腹鼓起;呼气时,小腹收缩的呼吸方法叫顺呼吸法;吸气时,小腹收缩,呼气时,小腹鼓起的呼吸法叫逆呼吸法。练气功的姿势

 一般可分立式、坐式,卧式三种:

 1.立式:又称站桩,可分三圆式,三合式,伏虎式等,三圆式是最基本的桩式,要求做到腿圆、臂圆、手圆;

 2.坐式分端坐式和盘膝式;

 3.卧式:分仰卧式和侧卧式。


养生气功介绍


 练气功的要领

 气功分静功、动功。练功时需遵从以下要领:

 1.松静自然。“松”是指形体松和精神松。但“松”决非“懈”;“静”是指无杂念。将思想集中于某一物或某一部位,如“意守丹田”或想象某物。可用数息(即呼吸)法,听息法,默念字句法,轻音乐或良性单调音响诱导法人静;“自然”是指桩式、意守、呼吸等活动自然。

 2.内三合。即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。

 3.上虚下头。指脐以上部位虚灵,清晰,脐以下充实。

 4.意守丹田。即通常说的“守窍”。丹田为男于之精室,女子之胞宫昕在地。古书有“丹田是气海,能销吞百病”之说;意守丹田是气功中“调心”的重要功夫,有坚脑健肾,固精,增强内脏活动的作用。


养生气功介绍



练气功须知

 1.动静结合。有的气功,本身就是动静结合的;有的则以静为主。凡练静坐功,站桩等以静为主的气功,必须与打拳,做操、按摩及导引术相结合,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:

 2.因人、因病而异;

 3.注意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:

 4.注意与有节律的生活、节制性生活等养生法相结合;

 5.练功地点,宜选择牛气新鲜、环境幽静、光线柔和的地方;

 6.练功时间宜在门出后(负离子与氧气较多)和晚上就寝前进行;

 7.服装宜宽松,衣带、腰带、领口宜松开;

 8.练功中应保持头脑清晰。不可昏昏然,更不可入睡;

 9.过饥、过饱、刚烈运动后、过度疲劳时。精神激动时均不宜练功;

 10.当练功中感觉心情不舒畅,憋气。头晕时,应暂时中断练功;

 11.大风大雾、强光、烈日、雨中,潮冷阴湿日寸,均不宜练功。


 练气功中几种反应的处置

 1.胸闷气促。多由过分追求呼吸的深度,减少呼吸次数所致,故初学者,不宜过早过快追求深呼吸;

 2.头晕。多由情绪紧张所致,故应遵循序渐进的原则,不可急于求成,强迫自己人静,或做过深的呼吸;

 3.腿部麻木。多因姿势不正确或床、凳过硬所致,可用凋整姿势。消除压迫现象,或按摩活动双腿等方法解决;

 4.“外动”。练功中手或身体出现不自主的摇动、晃动、抖动叫“外动”。如外动现象轻微,且无不适反应,可不必过分紧张,只要稍加注意以趾着地、气贯涌泉即可停止;也会随着练功基础的加深而随之消失;更不必有意助长,以免出偏。
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  • 首页
  • 留言